1、空警一号是中国空军利用前苏联 Tu-4 轰炸机改装的预警机。1967 年开始研制、改装,使用843测高雷达作为机载雷达。由于加装雷达,飞机动力不足;机背雷达天线罩产生扰动气流,引起垂尾振荡;飞行不稳定等问题。
2、年开始研制,中国第一架预警机是空警一号,用图-4改装的,加装了843测高雷达,但由于飞行不稳,所以退役了..现在的有:“空警”一2000预警机和运一8“平衡木”预警机。 原来中国空军本来将以2亿5千万美元的价格获得l架在A50上安装了以色列“费尔康”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。
3、中国空警一号预警机是中国空军利用前苏联Tu-4轰炸机改装的预警机。1970年8月开始,中国空警一号预警机分两个阶段进行试飞。由于“843”雷达适用于高空、水面、沙漠上空的目标,但在探测低空目标时,受地面杂波影响,效果非常不理想。
4、空警一号”只是将雷达站移到空中,拓展探测范围和减小盲区,性能与50年代早期的预警机相当,在指挥引导能力上还较为有限,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预警机还有较大的差距。根据已经公开的资料,“空警一号”对低空目标的探测面积已相当于40个П-3地面雷达站,这对改善当时的我国防空能力还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。
5、中国空警一号预警机是中国空军利用前苏联Tu-4轰炸机改装的预警机。该机乘员10~12人,机长30.18米,翼展405米,机高22米,机翼面积167平方米,起飞滑跑距离780米,着陆滑跑距离817米。动力装置:原机装Ash-73TK螺桨发动机。换装涡桨六涡桨发动机4台,单台功率4250马力。
6、中国空警一号预警机是中国空军利用苏联图-4轰炸机改装的预警机。1970年8月开始,分两个阶段进行试飞。雷达在探测中、高空目标和在水面、沙漠上空使用时,效果尚好。但在探测低空目标时,受地面杂波影响,效果非常不理想。由于当时国内无机载预警雷达,研制工作于1971年9月终止。
空警3000预警机设计师是谁 空警3000预警机是一种用于远程预警和探测的飞行器。具有高性能雷达、通信、电子侦察等系统。它能够全天候监控空中、地面、海洋目标,反应迅速,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。追溯空警3000预警机的设计历史,可以发现这款优秀飞行器的背后有一群优秀的设计师。
预警机的技术难关就在于雷达要和飞机一体化,王小谟作为国内雷达的顶尖研究员,在这次研究中作为总设计师,本以为一切都会顺顺利利,没想到外方因为被压迫,最终放弃了合同,许多专家萌生出了“造不如买”的想法。
进入20世纪末,中国空军迫切需要预警机来提高空中协调能力。王小谟作为国内雷达技术的领军人物,被任命为预警机项目的总设计师。当外方突然撤资,导致项目面临困境时,王小谟坚定地表示愿意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国产预警机。他的决心得到了上级的支持,并迅速展开工作。
歼15作为“预警机”平台肯定不适合,主要是滞空时间短,无法长时间飞行。还不如把运输机机上火箭助推器,作为预警机平台更合适。但是火箭助推对于舰载机来说弊端比较多,首先会损伤甲板,其次使用成本较高,弹射起飞时甲板上的人员全部回避否则会造成伤亡。
预警机需要大型平台 预警机有几个重要技术指标:具有一定体积,以便容纳足够数量的指控平台设备电子设备和控制人员;具有足够的留空时间,不然会造成预警时间和方向有缺位,为了弥补缺位而增加成本;具有一定的舒适性,提高控制人员的持续作战能力。
但E—1B机载雷达的分辨能力还不很强,雷达数据不能传输级航空母舰的指挥中心,而且引导能力也有限,一艘航空母舰载飞机60—90架,若同时升空,就需2—4架预警机进行引导,否则很容易形成混乱。
1、预警机背的不是大蘑菇,而是一种综合性的雷达,这种大圆盘状的雷达信号接收发散的物理外挂可以增强信号的探测,而且还有一些飞机尾部会突兀的存在一根金属棍子,这个原理与预警仪的大圆盘是一样的。
2、只要是雷达,就需要接收和发射装置,预警机的雷达警戒系统藏于预警机内部,而大圆盘就是雷达的天线。可以说它是非常重要的装置,如果没有天线,雷达也就无法完成远程监测工作。预警机背负大圆盘并非一开始就出现的,图为上世纪40年代,最早期型号的预警机,机身上方并非大圆盘,而是最基本形态的天线。
3、大圆盘是雷达天线罩,里面装有监视雷达天线和敌我识别天线。最初的大圆盘是固定的,里面的天线不停地转动、搜索。现在的大圆盘已能旋转,里面的天线同步转动。
4、预警飞机后面的大圆盘就是预警雷达的雷达罩,嵌入预警雷达中。早期的预警雷达都是采用机械扫描的方式来搜索整体目标的,必须不断地进行360度旋转,为了更好地不损害飞机的正常航行,只有一个圆形的雷达罩来覆盖整个雷达。从上面看,雷达罩是圆形的,侧面的横截面是椭圆形的,接近飞机机翼的外观。
5、预警飞机无非就是飞机背一个大型雷达,飞机就是一个移动雷达站,移动指挥中心。平衡木和圆盘都是雷达的形状,形状上有区别,结构上和功能上却没有什么区别,反正飞机要背着个雷达,怎么方便怎么背吧。所以载机的机体结构决定了雷达的形状。
E-2“鹰眼”舰载预警机服役已超过了40年。现在的E-2C飞机拥有世界领先的空中指挥控制能力。“鹰眼”预警机能够同时进行对空中和对水面的监视、打击和拦截控制、战斗管理以及搜索和营救。首架生产型的E-2C,于1973年交付使用,装备了APS-145雷达,能够同时跟踪超过2000个目标,并能控制拦截20个空中目标。
E-2D先进鹰眼预警机是美国海军的一种舰载空中预警机,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。它是E-2预警机家族的最新成员,以其强大的监视和指挥能力,被誉为超级鹰眼。E-2D在雷达技术上有着显著的进步。
E-2“鹰眼”预警机是一种舰载空中早期预警与航空管制机,也被许多国家空军在陆上机场使用。该机是世界上产量最大、使用单位最多的预警机,也是美国海军唯一使用的舰载空中预警机。与水面船舰的雷达相较,E-2预警机不受地形与地平线造成的搜索范围限制,而居高临下的搜索方式也更具优势。
自1950年代末,E-2“鹰眼”预警机作为美国海军的战术先锋,以其全天候航母预警能力,不断进化与升级。格鲁曼公司的精心研发,从E-1的后尘中脱颖而出,催生了E-2B与E-2C的雷达技术革新,再到E-2D的里程碑式飞跃,2007年的首飞宣告了新一代预警机时代的到来。
安-71的机尾部分接受了改造,额外装入一台起飞用涡喷,除了在主翼上的两台“进步”D-436K/T3 涡扇发动机外,这额外的一台便是RD-38A单轴涡喷发动机,进气口位于机身上方,在巡航状态下进气口与这台发动机便会关闭。这款涡喷也是雅克-38战斗机的起飞引擎。
An-71预警机是在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短距起降运输机AN-72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,为苏联研发的空中预警与控制飞机,其作用与美国的E-2C预警机基本相同。
安东诺夫安-71预警机(Antonov An-71)北约代号“ Madcap”(狂妄)是在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安-72双发短距起落运输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,为苏联研发的空中预警与控制飞机,其作用与美国的E-2C基本相同。
安75预警机,是苏联在原本的安71预警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舰载预警机。原本的想法是用来支持苏联的雅克38舰载机以及苏联后来的大型航母上所搭载的舰载机进行任务。该机在上个世纪70年代晚期开始研究,乘员6人,翼展389米,机长25米,最大飞行速度650公里/小时。
安-71预警机是在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(OKB Antonov,现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)设计的短距起降运输机安-72的基础上研制的,该机是为海军设计的一种舰载式空中预警机,西方称之为“狂妄人”(Madcap)。该机于1985年7月12日首次试飞。
但安-71可作短距起降,大型圆形雷达天线罩架在前掠的垂尾顶上,但原型机尾部装了一台雅克-38上用的升力发动机,大概起飞时还是需要帮一把。安-71的雷达搜索距离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可达200公里,可同时跟踪120个目标,留空时间5-5小时。